1918年的秋天,全球无数城市陷入了诡异的沉寂。街道上空无一人,电车上只有半数的乘客,每个人都用厚厚的纱布口罩捂住口鼻。医院人满为患,墓地不堪重负,有时甚至需要整个家庭集体下葬。这是一种异常致命的流感病毒易启胜,它在18个月内感染了全球5亿人,夺去了约5000万到1亿人的生命——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还要多出数倍。
这场席卷全球的瘟疫有一个深入人心的名字——“西班牙大流感”。但令人惊讶的是,最新的历史研究和科学共识表明,它几乎可以肯定并非起源于西班牙。那么,真相是什么?为何一个无辜的国家要为一个世纪的恶名负责?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政治、媒体和人性故事?
病毒的真正起源——科学追踪指向美国
关于“西班牙大流感”的起源地,历史上曾出现几种假说。有人猜测它起源于法国,1916年的一些呼吸道疾病病例被怀疑是前兆;还有人认为可能源自中国,基于一些历史记录的推测。但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这些假说都缺乏确凿证据支持。
展开剩余86%真正的“零号病人”可能永远无法确定,但最可靠的历史记录和科学追踪将源头指向了美国堪萨斯州。
1918年3月4日,美国堪萨斯州哈斯克尔县的一名农民报告出现了类似流感的症状:发烧、肌肉疼痛和喉咙痛。这只是当地日常医疗记录中的一个普通病例,当时没有人意识到这将演变成全球性灾难的起点。
几天后,位于堪萨斯州的芬斯顿军营报告了第一例流感病例。这是一处训练美军士兵准备前往欧洲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基地。到3月底,该军营已有1100名士兵患病,38人死亡。随着美军士兵被派遣至欧洲前线,病毒随之扩散。
病毒传播的路径清晰可辨:4月,流感出现在法国前线的美军军营;5月,它已经传播到希腊、西班牙和意大利;6月,德国和英国报告病例;到夏季,全球各大洲几乎都出现了疫情。
科学家通过分子钟技术对病毒基因进行分析后也支持这一传播路径。2005年的一项研究成功从阿拉斯加永久冻土中埋葬的1918年流感受害者身上提取了病毒RNA,分析表明这是一种H1N1型禽源性病毒,最早可能在1915年左右就从动物宿主跃迁到人类。
用简明的逻辑梳理时间线和扩散路径,美国作为疫情最早的爆发中心和扩散节点的事实已经十分清晰。那么,为什么这场源自美国的瘟疫会被冠以“西班牙”之名?
黑锅如何扣上?西班牙被迫“冠名”的三重奏
一战参战国的新闻审查
1918年春,第一次世界大战已进入第四年,各参战国都陷入了疲惫的消耗战。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流感开始在各国军营中悄然传播。
当时,美、英、法、德等主要参战国都实行了严格的新闻管制制度。为了维持军队和民众的士气,这些国家的政府严禁媒体报道任何可能影响战局的负面新闻易启胜,包括国内爆发的致命流感。
在美国,《纽约时报》在1918年9月仅仅在內页刊登了一篇小文章报道流感,标题低调地写着“西班牙流感在这里”。英国的情况同样如此,报纸上几乎看不到关于流感的报道,给外界造成一种“这些国家很安全”的假象。
事实上,当时流感已经在这些国家的军营和民间肆虐。历史记录显示,1918年春季,英军军营中已有大量士兵感染,但消息被严格封锁。德军同一时期也遭受了流感冲击,估计有50万士兵病倒,但这被视为军事机密。
西班牙的中立国身份与新闻自由
与参战国不同,西班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这意味着西班牙没有实施新闻管制,媒体享有自由报道的权利。
当流感在1918年5月传入西班牙后,包括国王阿方索十三世在内的800万西班牙民众感染(约占全国人口的40%),本国媒体进行了大量、公开、真实的报道。马德里的报纸详细描述了疫情发展,甚至连国王病倒的消息也成为头条新闻。
全球民众第一次从一个国家的报纸上清晰地了解到这场流感的严重性,自然而然地将“流感”与“西班牙”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快,这场疫情就被外界普遍称为“西班牙流感”。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西班牙人自己则称这种疾病为“法国流感”,因为他们认为病毒来自法国。
寻找替罪羊的心理与政治需要
在战争环境下,参战国急需为自己的疫情找一个“外部源头”,以转移国内矛盾和指责。西班牙的广泛报道恰好成为了完美的“靶子”。
敌对国家之间也开始互相甩锅:德国曾短暂称之为“英国瘟疫”,盟军则称其为“德国瘟疫”。但最终,这个中立的、广泛报道疫情的国家成了所有人一致推卸责任的对象。
“西班牙女郎”(Spanish Lady)的称呼就此传开,这个看似浪漫的名字实际上隐藏着深层的歧视和推责心理。就像中世纪人们将梅毒称为“意大利病”、“法国病”或“德国病”一样(取决于说话者的国籍),命名往往反映的是地缘政治关系,而非科学事实。
历史的反思与现代的启示
正名之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研究的深入,科学界逐渐认识到“西班牙大流感”这一名称的不准确性。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5年发布了新型人类传染病命名最佳实践指南,明确要求避免使用地名、国家名、人群或动物名,以防止污名化。
如今学术界和卫生组织普遍使用“1918流感大流行”或“1918 H1N1大流行”等中性名称。这一转变不仅是对历史真相的尊重,也是对科学精神的回归。
联系现实
历史总是在重演。在新冠疫情初期,出现了类似的“污名化”现象,如“武汉病毒”、“中国病毒”等称呼引发了国际争议和种族歧视事件。这与一百年前“西班牙大流感”的命名过程惊人地相似——政治考量先于科学事实,寻找替罪羊的需求压倒了对真相的追求。
研究表明,疾病的地域性命名会导致对该地区人群的不公正对待和歧视,同时也会削弱全球协作应对疫情的意愿和能力。
核心启示
从“西班牙大流感”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到几点重要启示:
首先,信息的透明度与传播方式极大程度上塑造了公众认知。一百年前,战争时期的新闻管制导致公众获取了扭曲的信息;在今天,信息过载和社交媒体算法同样可能造成认知偏差。
其次,在全球化时代,科学溯源而非政治甩锅才是应对全球性危机的正确态度。病毒无国界,将疫情政治化只会阻碍国际合作,延长全球抗疫时间。
最后,尊重历史,使用中性、科学的术语,是对所有受害者的基本尊重。名称不仅是一个标签,它背后承载着历史记忆和社会影响。
“西班牙大流感”是一个由特殊历史环境造成的“历史冤案”,是战争、政治和媒体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提醒我们,在灾难面前,真相往往是最先的牺牲品,而偏见比病毒传播得更快。
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面对全球疫情时仍然面临类似的挑战:如何避免污名化,如何基于科学而非政治做出决策,如何在危机中保持理性与人道主义精神。
以史为鉴,在面对复杂信息时保持独立思考,拥抱科学和理性,拒绝污名与歧视——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负责。西班牙背负了一个世纪的恶名易启胜,最终得以正名,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真相可能会被暂时掩盖,但永远不会永久沉默。
发布于:湖北省万隆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