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自:河南日报农村版策略赢
□陈玉娟
为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化英语课程改革,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创新模式,全面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与文化自信,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智能教育专业委员会近日启动2025年度AI赋能英语听说读写教学创新展示与推广活动。为响应这一活动,实现AI技术和高校英语读写教学的深度融合,应基于教学体系、载体、机制、路径四个核心层面构建创新举措。目前高校英语读写教学依旧面临线上线下未融合、教学场景匮乏、评价维度有限、素养培育不足等状况,迫切需要运用系统性思维规划实施路径,保障技术赋能切实助力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体系策略赢,夯实读写教学基础
构建融合教学体系,需以平台搭建为根基、协同模式为支撑,形成互补联动的教学闭环。线上层面,需整合慕课与微课资源,构建一体化学习平台,按照英语读写教学的逻辑来划分专门模块,如阅读模块包含文本精读策略、跨文化语境剖析、学术文献解读等子模块,配备电子教材、真题解析、拓展阅读库以及写作范文模板,让学生能够依据学习进度自主获取资源,做好预习和课后巩固;同时引入AI辅助工具,如智能答疑机器人可实时处理读写中的基础疑惑,利用Grammarly等语法检测工作辅助修改写作初稿,减轻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线下层面,应依托线上学习数据实施精准教学,教师利用智慧平台抓取学生的阅读时长、答题准确率、写作修改痕迹等数据,明确班级共性问题与学生个体差异,课堂上借助案例剖析、小组讨论强化知识理解,如针对学生跨文化文本解读时出现的偏差,可开展线下专题研讨,结合线上搜集的典型错误案例做针对性讲解;写作教学中,聚焦AI难以覆盖的逻辑深度与观点创新性,开展面授指导,形成“AI筑基+教师提能”的双师协同格局,既保障教学的广度覆盖,又确保教学的深度落地,夯实学生英语读写基础能力。
创新“技术+内容”融合教学载体,丰富读写教学场景
创新融合教学载体,要借助数字技术拓宽读写场景的广度与深度,达成从单一文本到多模态交互的过渡。技术运用上,可利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阅读场景,如模拟学术会议文献的阅读状况、跨文化交际文本的解读情形,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直观体验不同语境下语言表达的不同;借助AIGC工具产出多样化的写作素材策略赢,针对“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等教学主题,生成不同体裁(如议论文、书信、学术报告)的写作框架以及话题拓展方向,供学生依据需求挑选素材开展个性化习作。内容设计上,需围绕英语读写核心能力与素养目标,打造情境化任务体系,设置阶梯式学习任务。基础层聚焦文本信息提取,通过图画、动画、短视频等多模态资源辅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完成简单写作片段;进阶层聚焦观点分析论证,安排跨文化对比任务,比较中西方同类主题不同文本的表达差异,引领学生借助线上搜集的文化背景资料进行深度读写;高阶层突出创新表达,借助智能平台构建协同写作环境,助力学生在线开展小组协作写作,利用实时编辑和互评功能增强合作与沟通能力,可借鉴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把时事动态和学术场景融入教学内容,引入国际会议资料、科技前沿资讯作为读写材料,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不同语境下的语言运用规范,提升读写教学场景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完善“数据+人文”融合评价机制,优化读写教学反馈
完善融合评价机制,需平衡技术效率与人文关怀,构建动态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针对动态化过程评价,可依靠外研社iTEST等智慧测试平台以及区块链技术,达成学习数据的全流程采集与可靠存储,利用电子档案袋留存学生英语读写能力的发展轨迹,涉及阅读笔记、写作初稿及修改稿、课堂互动情况、AI工具使用踪迹等数据,借助大数据技术剖析学生学习轨迹与能力改变,生成个性化学习画像,为教学调整提供数据支撑;采用增值评价思路,运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的不可篡改性,合理测算学生从学习开端到阶段节点的能力增长程度,对比学期开始和结束时阅读速度、写作逻辑完整性等指标,客观体现教学成果。多元化综合评价方面,需融合AI机评与人工评价的优势,形成互补闭环。AI评估侧重语法规范、词汇丰富度、结构完整性等客观指标,利用算法快速完成批量批改,如iTEST平台的AI作文评分功能,节省教师重复性劳动;教师评价着重考量文章的逻辑深度、观点新颖性、文化内涵以及思政元素的融入程度,针对AI难以量化的高阶维度给出精确评分与反馈,如在“跨文化思辨”主题写作里,教师着重点评学生剖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深度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展现;同时添设学生自评和互评环节,引领学生按照评价标准反思自己的读写进程,汲取同伴长处,如通过线上平台开展写作互评,在互评中深化对写作规范的理解,形成“机评提效+人评提质+学生参与”的多元评价模式,优化教学反馈的精准度与全面性。
强化“能力+素养”融合培养路径,提升读写教学价值
强化融合培养途径,需将提升英语读写能力与培育核心素养、发展数字素养紧密结合,达成教学价值的多维度拓展,以融入核心素养。读写教学需嵌入5C素养训练:在阅读教学里,选用中西方教育理念差异这类跨文化主题的文本,设置思考题目引领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提升跨文化交际与思辨能力,如提问“从中国青年视角看西方育儿方式,是否存在认知偏差?请结合文本例证说明”,促使学生深度思考并规范表达;写作教学期间,借助共同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主题报告等小组协作写作项目,提升合作与沟通能力,要求学生利用线上协作平台分工撰写、实时交流,增强团队协作时的语言表达与观点协调水平,培养数字素养时,要系统地引导学生学会在读写中合理运用AI工具,开设专门课程讲授Grammarly语法纠错、DeepLWrite句式优化、DeepSeek拓展写作思路等工具的操作方法,同时利用“AI互动记录”环节引导学生以批判性思维使用技术,要求记载与AI的交互情况,包含优化提示语的思路和对AI生成内容进行修改的缘由,杜绝过度依赖;鉴于AI生成内容或许存在的逻辑错乱、伪造文献等问题,制定甄别训练任务,让学生比较AI文本与优质范文的差别,提升独立判断能力。此外,应依据课程思政要求,将中华文化与时代精神融入读写素材,可挑选与中国科技发展、传统文化传承相关的英文文本,引领学生在阅读时理解文化意义,在写作中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实现语言能力、核心素养、数字素养与价值引领的协同提升,彰显英语读写教学的育人价值。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语法隐喻视角下的英汉学术语言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9CWZJ37)的成果]策略赢
万隆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